曹操DNA研究看似有趣实则荒诞

2013年11月14日14:15  新闻专栏  作者:刘海明  
复旦大学破解曹操身世之谜 公布其家族DNA 复旦大学破解曹操身世之谜 公布其家族DNA

  科学研究属于严肃的活动,这并不等于科学活动不能幽默。国外的《科学幽默》杂志,就是专门为科学“松绑”,用怪味、搞笑、幽默的方式,展示科学的另一面。当然,这样的“科学探索”虽来源于科学灵感,甚至可能迸发出些许科学的火花,但其真正的作用在于供人一乐,并不会有人把怪味当作科学。在缺乏科学土壤的国度,有些严肃的科学工作者则可能把怪味科学当作严肃科学。这般“皇帝新装”式的“童话科学”,其“成果”往往以真理的形式降落在人世间。近年来,曹操就成为考古学家跨学科研究的对象。

  11月11日,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,首次100%确定曹操家族DNA,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代,并推翻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,已得到国际认可。下一步将研究孔子、尧舜禹、黄帝、炎帝是真实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。(《京华时报》11月12日报道)

  从今天在世的曹家男子血脉,倒推他们先人曹操的DNA。如何还原逻辑,看似有趣,实则荒诞。在国外期刊发表一点论文,就等于得到国际认可。论文是学术观点的论证,发表论文只能证明一家之言的存在,得到刊物和同行的认可,不等于得到国际认可。即便得到国际的认可,也和真理相差甚远。曹操DNA研究作为怪味科学,参评“搞笑诺贝尔奖”,倒蛮合适的,只是不能混淆科学和幽默的边界。否则,科学活动就变得鱼目混珠,怪味和严肃就变成孪生兄弟了。现在,复旦学科组要“乘胜追击”,准备对尧与舜和孔子等人的DNA继续研究,以确定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些人物。该学科组的想象力令人佩服,怎奈这样的想象力作为小说家写小说蛮好,作为学术研究有点不着调了。

  遗传基因研究不是万能的。比如,我们可以研究现世的动物和人的DNA,可以研究保存遗体或遗体标本的DNA,却不能把神话传说或历史人物的DNA作为研究的客体。历史长河流传下来的东西,特别是古代生命体的肉身样本,无异于研究孙悟空和猪八戒、嫦娥、玉皇大帝的DNA,那是科学研究不能胜任的工作,只能留给文学家去虚构。复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对饶舜禹和孔子的肉身感兴趣,希望从今天的活人身上探究这些人物是真人还是虚构的人物,显然是把怪味科学当成了严肃科学。如果2014年春晚小品剧组缺乏笑料,倒是可以用来博得观众一笑的。若是作为严肃科学话题,最好还是选择放弃。这是因为,不严谨的学术研究本身就很荒唐。如果是花着国家科研经费,而不是个人的钱去研究,则是对纳税人的不尊重。曹操DNA研究的受益者不过是安徽亳州,尧舜禹和孔子肉身真伪的研究,受益的也不可能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请不要忘记,他们的存在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国精神,不是肉体。只要精神不倒有没有肉体又怎么样?”“炎黄尧舜禹是民族融合剂,民族认同不唯血缘,更在于相同的生存理念及生活方式。科技滥用已带来环境恶化,若再引发民族分裂,雪上加霜,中华民族将不复存在。科学技术运用定有禁区,核能、克隆、转基因……人不能肆无忌惮。”

  学术研究当自由,问题是自由不等于随心所欲。中国学术要想不被世界耻笑,应该少点媚骨和怪味,回归严肃。否则,说不一定哪天连阎王的DNA都能给立了项。

文章关键词: 曹操 DNA 学术
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
推荐阅读

热文排行